112.11.26
杉爸的【 育兒教養-心得分享 】
下圖是我們家外面的風景,傍晚在這散步總能激發出很多想法和靈感。
杉,一歲一個月,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是,做對的事我們多多鼓勵、給予回應;做不對的事,我們體諒這個階段的她需要探索,思考方式與我們大人不同,我們不指責但也不鼓勵,簡單說就是-「不回應」。
例如杉剛開始坐餐椅很喜歡站起來,雖然這件事情很危險,但我們不會把危險掛在臉上,我們也不會講理(因為在孩子還沒辦法講出有邏輯的因果句前,他們的大腦是無法學理的),我們只會溫柔堅定的請他吃飯坐好(我們禁止使用否定句,如:不要站起來),在她願意坐好的情況下,我們會給予鼓勵,當她站起來的時候我們也不指責、不回應,但我和杉媽會隨時注意她的安全,確保她如果摔下來我們能夠即時扶住她。久而久之,這個行為就明顯降低了!
今天中午我們和長輩在餐廳吃飯,長輩看到杉在位置上不斷吐舌頭,長輩講話制止:「不行吐舌頭!舌頭吐出來很危險,如果走路吐舌頭又跌倒更危險」,結果杉在聽完後就……瘋狂的吐舌頭😂😂😂
但其實我們在家從不在意吐舌頭這件事,她也幾乎沒有這樣不停吐舌頭過。(我認為危險的事情太多了,如果因為怕第一次開車上路危險,就選擇不上路,那我們何時才能開著車,去我們想去的地方?在我主觀認為的安全範圍內,我是盡量不去限制孩子太多行為,這會讓他們錯過很多體驗)
所以「回應」只會增強寶寶想做這件事的衝動,在他們前額葉還沒發展完全之前,寶寶很多時候是無法控制自己失控的行為,而大人常常的解讀就是「他們是刻意挑戰我們的底線,如果我們不積極阻止,她以後變本加厲」。然而採取更激進的措施後,孩子會有兩種路線:一種是孩子覺得這行為能成功引起關注,她要賣力地博得關注;另一種是孩子成功被大人的威嚴給制止了,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做,然後某一天我們開始懊惱為什麼孩子在我們人前人後一個樣。
之前看過一篇文章,裡面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:
「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行為都是階段性的」
這幾乎快成為杉爸育兒金句排行榜裡的第一名!很多時候,這句話會幫助我放過孩子、放過自己。
杉在大概七個月大時感冒,鼻水流不停,我們用知母時幫她將鼻涕吸出,可是她非常抗拒,我們總要對她全身壓制,歷經她聲嘶力竭的大哭、掙扎過後,才能成功吸出。
我們不喜歡這樣子對她,後來某次看了專業醫師的影片,才知道吸太多次鼻涕反而會增加鼻腔裡的刺激,導致將來更容易感染流鼻水,所以我們決定把知母時收起來,放任她自由的流,只要不妨礙到生活,我們都讓她「鼻水自由」。
最近又流鼻水了,有幾次因為鼻水太多的關係無法好好吃飯,所以我們決定幫她吸出來,沒想到這次杉自己主動微微把鼻子靠上知母時,吸了第一下有些微嚇到,但可能覺得鼻子有比較舒服,決定再勇敢的靠過來第二下、第三下,到最後,甚至知母時一拿出來,她就去遊戲墊上乖乖躺好等吸,逗得我和杉媽捧腹大笑!
也因為這件事,讓我更確信孩子的行為真的都是階段性,我們沒必要和自己、和孩子過不去。
最常聽到帶過孩子的長輩說:「如果你今天不要求她……,她將來就會……」,我知道他們是好意,但我相信這都是階段性的,對大腦還沒健全的孩子來說,有時候不是不想做,而是做不到,面對「不想做」和「做不到」應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。
台灣的父母總教導孩子去「避開危險」,但很多國家相反地更在乎孩子如何去「承擔後果」。將來的事誰說的準,我們每個人都只有經歷過一次自己的人生,那些我們被教育、被避開的危險,真的是危險嗎?誰知道深不見底的山洞,原來背後是一大片桃花源呢?